潘公桥的传产说
潘公桥位于田盛街中段,原湖州府城北门外的一座三孔石拱桥,南北向跨放生官河(苕溪、霅溪汇流处)。潘公桥是湖州城市桥梁中现存的两座古桥之一,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因纪念造桥者潘季驯而命名,在这座功德桥的背后是一代伟人的故事。
潘季驯(1521—1595)乌程县人(今吴兴区环渚乡张槐溪村),明代著名水利专家,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拥有兵权和历任工、刑、兵三部尚书。潘季驯曾历时近10年四次奉命治理黄河,被称为“千古治黄第一人”,著有《河防一览》、《两河管见》等水利专著。
苕溪、霅溪两溪汇流处水势湍急,民渡艰难,百姓往来不便,潘季驯其父潘尚早有建桥之意,但未实现。明万历十二年(1584年),潘季驯遭人诬陷贬官回家乡。联想到自己全心全意治理黄河,如今回乡,理应为家乡民众尽一己之力,为继承父志,遂捐2500两白银,发起建桥。从选址到设计施工,他都亲历亲为。万历十三年(1585)始建,十八年(1590)竣工,历时5年。桥初建为5孔,长140尺。参与建桥的乌程县令为纪念潘季驯的功绩,因此把桥命名为潘公桥。
清道光二十年(1840)重建此桥时,为增加河道排水量,将原来的5孔石梁桥改为3孔石拱桥。改建后桥长57.5米,宽6.6米,尚9.5米,主孔净跨15.5米,拱矢高8米,南北孔净跨9.3米,拱矢高5米,拱卷石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,上下踏步各有50级。桥两侧做有吴王靠的栏杆,可供行人休息,靠背上刻有捐助者铭文。肩墙用4对长石系梁相连,系梁伸出墙外约40公分,刻有精美兽头。造型美观,坚固稳重。两边桥墩上刻有4副楹联,东联:“胜举重兴,两岸行人欣利涉;规宏大起,同时宝塔告成功”、“鳌柱高掌,惠周梓里;龙溪叠锁,瑞聚菰城”,西联:“苕水西来,龙脉远从天目注;毗峰东峙,螺发低向镜心涌”、“跨岸垂虹,双桥接影;卧波龙偃,二水安流”。桥顶刻有“放生官河”4字,下有“重建潘公桥”5字。潘公桥两堍原各有一贔屃(俗名石乌龟),南堍贔屃在抗日战争时毁,北堍贔屃在1987年筑路时埋入地下。今已将贔屃挖出,筑亭保护。1984年8月,湖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潘公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 1998年8月已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现今在潘公桥东堍的潘家廊景区,也有着一段与潘公有关的故事。明尚书潘季驯的子弟不愿为清廷服务,弃仕从商,在潘公桥东堍沿龙溪岸筑潘家廊,安排潘氏族人经营商业,潘家店铺经营丝绸,也开茶肆、酒楼等。潘家廊的建筑风貌为前廊后阁,店铺前有廊,顾客可躲雨、避阳;店铺后有楼阁挑出溪上,酒家沉巨篓于溪中,贮鲜鱼活虾,任客挑选,现杀现炒。顾客可在酒楼买醉尝鲜,临溪观景,洽谈商务,故生意兴隆。
后虽世事变迁,但潘家廊街名一直沿用至今,但如今的潘家廊不是在原来的潘家廊旧址上改建的(原潘家廊位于新、旧潘公桥两桥之间)。现在的潘家廊一条8000平方米的古街区,800米长的步行街,一条东龙溪港2.3公里河景,承载潘家廊悠久的人文与自燃的气质,在恬淡中复兴水街集市的市井之美,给眷恋传统文化的湖州人提供一个心灵的归宿。潘家廊,一条孱孱的龙溪水道,船游梦里水乡,赏古城风景,筑吴越文化,原汁原味的民俗风情,再现了水乡江南古城的浓厚韵味。
发表评论